對于知識的記憶,你是不是希望自己記住了就再也不會忘記?但很顯然,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知識記住之后的不久,遺忘也就慢慢開始了。
根據(jù)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我們可以了解到遺忘的一個整體規(guī)律:
當我們學了一個新知識暫時記住之后,很快就會開始遺忘,而且在記住后的兩天內(nèi)就會遺忘一大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程度大致是:20分鐘后會遺忘42%,1小時后遺忘56%,8小時后遺忘64%,1天后遺忘66%,2天后遺忘72%,6天后遺忘75%,31天后遺忘79%。

要想減少遺忘,就要在“特定”的時間內(nèi)重復溫習。這些特定的時間,根據(jù)遺忘曲線來講,就是要在學習和記住的20分鐘后、1小時后、8小時后、1天后、2天后、6天后、31天后這些時間節(jié)點內(nèi)重復溫習,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xiàn)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的一個轉(zhuǎn)化,把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這個遺忘曲線/遺忘規(guī)律,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意義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是,我們在學習之后,知識會很快遺忘,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要在大量遺忘前及時復習。
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或記憶之后,要在一天內(nèi)及時復習,比如課后及時鞏固一下,或者晚上睡覺前回憶一下當天學過的重要知識,盡量不要超過2天,因為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稍加復習就可以恢復記憶了,而過了兩三天、甚至一兩周后,由于知識被大量遺忘了,這個時候才去復習效果就會比較差,因為知識被遺忘的太多,差不多就等于學習新知識了。
第二點是復習的時候,要學會間隔重復,而不是集中重復。
在很多關于學習記憶方法的書籍中都講到過間隔重復,比如《認知天性》、《如何學習》、《學習之道》等等。集中大量重復所產(chǎn)生的只是短期記憶,而只有給我們的學習或練習當中加入了“時間間隔”和“內(nèi)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靈活,才能夠把它記得更牢。時間間隔說的是,我們現(xiàn)在學了這個東西之后,不要馬上去進行大量的重復,要隔一段時間再來學習,這個間隔的時間就可以參考遺忘曲線;內(nèi)容間隔說的是,我們不要長時間集中學一個東西,要穿插學一些別的內(nèi)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間隔重復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去重復看一遍,而是要進行“檢索和提取”,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記憶。這涉及到了大腦中關于記憶的一個“必要難度法則”,它說的是我們在提取一項記憶時,不能太輕松,要有一定的難度,要逼著大腦去回憶、去使勁想,這樣在想起來后,這項記憶就會被我們記得更牢。比如學習中的嘗試背誦法就用到了這個必要難度法則,因為相比只是單純的看,一邊看一邊嘗試背誦,更容易記住知識。再比如測試或考試,同樣用到了這個必要難度法則,它可以會讓我們清楚的知道自己哪里記得不熟,哪里掌握的不好。
除了考試和嘗試背誦,提取和檢索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卡片記憶法,在卡片的正反兩面分別寫下單詞的中英文,名詞和名詞解釋,或者問題和答案。再比如回想法,在讀完一本書或上完一節(jié)課之后,在腦海里回憶一下剛才看到或?qū)W到的知識。或者是思維導圖法,比如閱讀一本書之后,把主要內(nèi)容梳理成思維導圖,然后在閱讀完一段時間后,通過思維導圖中的“關鍵詞索引”來回憶書本內(nèi)容、檢查自己的記憶情況。
我們在實際運用遺忘規(guī)律對知識進行鞏固記憶的時候,不需要嚴格按照艾賓浩斯曲線來進行,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同時我們可能也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來回重復,通常以一天、一周和一月的時間來鞏固就可以了。具體還可以根據(jù)你想記多久,比如考試時間來設定。如果你一星期后要考試,那么你應該今天復習完后,隔一至兩天進行再次復習;如果你一個月后要考試,那么今天復習完后,可以隔一個星期再進行一次復習;如果覺得次數(shù)不夠,那么就按照時間間隔再增加幾次。
文/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