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傳統教育中有一種很好的右腦教育方法:讀經教育。所謂讀經教育,要求孩子在剛會說話時就開始讀經,或者在孩子不會說話之前由家長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在6歲之前,尤其在3歲左右右腦屬于開放狀態,所以應該好好的珍惜這個年齡段,加以引導鍛煉。
現在大多家長老師要求孩子先理解再記憶,這是一種左腦式教育,是把成人的左腦思維方式強加于孩子,在抹殺孩子的天賦而全然不知。右腦記憶是不需要理解的,右腦屬于深層次的悟解。孩子擅長不加理解記憶復雜的內容,這正是右腦記憶。有些人會想,不去理解記住再多的內容又有什么用。這個其實不用擔心,因為左腦是邏輯理解思維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孩子這一年的理解能力自然要比去年的理解能力強,這是大腦發育成長的自然規律。在孩子幼時先將需要記憶的內容記下來,等到孩子成長到能夠理解的年齡自然能夠深層次的悟解。
我們人類的大腦具有無限的潛力,在幼時記憶的內容越多,右腦的
記憶回路就擴的越寬,負責記憶的細胞參與的數量就越多。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假如右腦記憶細胞有10000個單位,孩子甲在6歲之前記住了10個故事,右腦記憶細胞需要激活參與的數量是100個單位;孩子乙在6歲之前記住了四書五經,右腦記憶細胞需要激活參與的數量是2000個單位;這兩個孩子上學后同一個班,老師要求背誦一篇文章,孩子甲需要2個小時左右能夠記住,孩子乙則只需要5分種左右便能完全記牢。不言而喻,他們兩個之間的學習成績怎么可能沒有差距,孩子乙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成了天才,如果在此期間繼續鍛煉右腦,這樣的孩子成人后必定才華橫溢,創新能力極強。孩子甲因為他幼時沒有人引導他,原本這個孩子具有成為天才的右腦天賦,就這樣在成長中淪為成了平常人的左腦思維。在《天才的世界》一書中提到,“天才”是偉大的開創者和創造者,是完成了客觀上被認為具有巨大價值的工作的少數人。他們具有獨立自主的性格、自信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富有預見性和洞察力。其實這些特性都是右腦的資質,只用左腦工作的普通人和它們無緣。
還有很多人認為記憶力好的孩子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就差。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思考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基礎在于記憶。記憶力好的孩子容易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來源于右腦。記憶分為左腦和右腦。所謂有記憶力而沒有思考力,正是因為這種“記憶力”是左腦的記憶力。如果右腦記憶力得到開發,事情就會完全不同。創造性來源于右腦,左腦是沒有創造力的。右腦記憶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獲得右腦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還能夠激發出右腦的創造性、感性、靈感與直覺。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就是很好的例子:幼時的錢學森天資聰穎,悟性極高,記憶力特強, 3歲時已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以及早期一些啟蒙讀物如《增廣賢文》與《幼學瓊林》,同時還能心算加、減、乘、除,周圍鄰里一傳十、十傳百都說錢家出了個“神童”。面對如此聰慧的兒子,錢均夫夫婦深感自己肩上擔子之重,并發誓一定要把兒子教育好。由于丈夫平時在外地供職,這家庭教育的職責自然落在章蘭娟身上,她總是采取啟發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兒子做到心服口服。她給幼小的錢學森每日安排的功課是:清晨準時起床,加強身體鍛煉,早飯后就教兒子背誦唐詩。累了,就讓兒子看一下兒童讀物。下午或者教兒子畫畫,或者寫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讓幼小的錢學森從小就樹立
良好的閱讀習慣。之所以錢學森能夠為我國科學發展上做出巨大貢獻,和幼時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其實并不是只有幼時的錢學森記憶力好,應該說所有的孩子在那個年齡段記憶力都是很好的,但是不加以引導,只會白白浪費掉,而錯失良機。之后即使花上千兩黃金,也換不來這種絕好的教育機會。
那為什么要讀經典而不是其它?因為經典書大多是全腦人寫出來的,這些經典不知傷透了多少現代人的腦細胞,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在說些什么。先拋開經典書具有極高的文學內涵不說,單從開發右腦方面來說,正因為經典不容易理解,所以就是最好的教材,當反復閱讀這些經典時,大腦神經傳遞回路發生了變化,信息越過左腦記憶,反復刺激右腦深層神經記憶回路;如果此時再將雙耳捂住,就可形成體內振動音,體內振動音更容易深入右腦深層記憶回路,對擴寬右腦深層記憶回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猶太教育培養出來了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幼時的教育(背誦舊約=右腦教育),成人后才能有所成就。2-3歲是唯一一個能夠無意識地體會到語言所具有的音律和節奏的時期。2-3歲的孩子讀四書五經雖然不理解,但是卻開發了卓越的右腦能力,所以大家不要再被“理解”二字所困惑。讀經典除了能開發右腦以外,還具備極高的文學內涵,為將來孩子的語文能力打下了很好的根基,獲得了成為文豪的基本素質。
文章最后簡單介紹一下讀經的具體做法,剛開始只需你念一句,孩子念一句,當孩子能夠成段閱讀時,便可和孩子一起讀。讀多少遍為標準呢?有幾種方法可以采納。
1、以孩子會背誦為標準;
2、如果孩子人數多時,可以以大聲朗讀100遍為標準;
3、一本書讀上千遍萬遍,更能擴寬右腦深層記憶回路,為形成
過目不忘打下根基。
讀經要求:心無雜念,有口無心,反復朗讀,大腦空白。
選讀次序可參考:《論語》,《道德經》,《大學》,之后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