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很久,究竟什么樣的閱讀才能算是快速閱讀。從目前的訓練中,初步覺察到“
眼腦直映”是快速閱讀實現的具體方式。但是“眼腦直映”又要通過什么才能實現呢?我個人以為,是影像化。
一、為什么使用傳統閱讀法無法達到一目十行
要在一眼之內看“到”幾百上千個作為抽象符號的文字是可能的,但要在一眼之內默讀這些抽象的文字,并在瞬時默讀中理解,是不實際的。
首先,
默讀的前提是看到文字本身,默讀本身又是按照文段的順序從段落的第一行開始的。且為了保證默讀的連貫性,我們在默讀時多會采取從頭讀到尾的方式,包括其中并沒有實際意義的虛詞和一些不必要的修飾詞。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浪費了很多時間,根本沒有可能實現瞬時的百字或千字閱讀;
其次,我們閱讀時,大腦也在工作!翱础钡膭幼饔裳劬ν瓿桑斫馑伎紖s要靠我們的大腦思維。而若我們還要在“看”的同時默讀,則相當于我們在閱讀同一段文字時做了更多的工作。多線程的工作讓我們的大腦無法在瞬時大量閱讀。
最后,文字材料本身的內容可讀性高低也影響我們的閱讀速度。對于通俗文學,語言材料一般不會艱澀難懂,閱讀也就快些;對于文言文、英語、專業材料等內容,閱讀速度也是不能同前者相比的,而我們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閱讀,也多處于這幾者之間。
二、 為什么影像化能實現快速閱讀?
我個人思考很久,認為快速閱讀的實現途徑就在于“眼腦直映”,說得通俗點,就是影像化,將看到的語言文字直接轉化為動態的影像(注:我以為,經驗靜態的圖像和動態的影像,后者對速讀和記憶更有益)。
我們在看電視劇電影的時候,通常一個鏡頭就可以使我們內心震動,但這個鏡頭本身可能并沒有臺詞,有的只是音樂和場景。而我們卻會根據場景的逐步展現自行腦補出角色未說的話、接下來可能發生的劇情,更多的是角色內心的情感掙扎。
一個動態場景,展現出的信息可以抵過萬語千言。柳永在《雨鈴霖》中寫道:“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只此一句,主人公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景便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不需要說有多么不舍,“淚眼”、“凝噎”,語言構成的畫面本身便已直擊人心。因此,用最豐富而濃縮的方式展現出最多的內容,就是場景畫面對觀者的意義。
同理,將要閱讀的文字轉化為動態的影像,以多元素(聲音、畫面、動作)、易理解、涵蓋信息量最多的動態影像場景的轉換代替傳統的文字閱讀,就是“眼腦直映”或者說影像化閱讀對快速閱讀的意義。
抽象的文字本身并無助于理解,只有文字所代表的語義才參與理解。而影像化的實質便是將長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最濃縮卻豐富全面的語義,從而實現閱讀速度的提高。
三、如何實現影像化閱讀?
既然
影像化閱讀的實現方式是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語義直觀的影像場景,聯想和想象力就必不可少。
語義可分為抽象的語義和形象的語義。
對于抽象的語義,如抽象的詞語、邏輯關系,我認為,是提高閱讀速度的重要因素。連串堆積的抽象語詞需要轉化為我們個人所能理解的語義,有邏輯關系的語段更需要我們弄清楚邏輯關系,才能理解文章究竟在講什么。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行業專著。
這一類的影像轉化通常不是很方便,需要我們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實際的現象或案例,如文字是“某某年打了某某仗”,我們在腦海里印下的就必須是打仗的形象畫面,想象戰況的或浩大或悲壯;如文字是“頒布某政策”,我們就要想象一道文書擺在眼前,文書上印著什么樣的字……
對抽象語義的想象是影像化閱讀的重要考驗,也最能助益速讀水平的提升。
而對于形象化的語義,則相對容易實現影像化。我們可以直接在大腦里腦補出它的影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說和表情包。小說是語言的影像堆積,表情包則用最直白的圖像配合文字表達出了豐富多彩的意義。
總之,快速閱讀的實現并不僅僅要依靠眼神的快速跳動,更重要的則是把大段的文字轉化為不需要語言理解的影像。我個人認為,最高境界的快速閱讀就是瞬間把視幅之內的抽象文字全部轉化為有邏輯意義參與的動態影像,并在影像的瞬間轉化中完成理解和記憶。眼腦直映,其實也就是把文字影像化的過程,影像化的程度和速度便是影響整體
閱讀速度快慢的關鍵。
當然,以上只是我個人的快速閱讀訓練感悟,與大家共勉!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轉載需注明
作者:王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