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奇葩說開始發現,原來牛逼的人那么多,他們讀過幾百本書,上知天文,下知心理、文學、經濟、政治、藝術等等等等,一下子讓我這個只讀過幾本流行小說的人感到:自己實在too young……于是我也決定做個“讀書人”。可是面對當下信息時代的海量讀物,我們準備好了嗎?又如何做到快速閱讀呢?
我的導師,一天可以讀完8本書,羨慕那些速讀的牛人,總想快速煉成快速閱讀。幾年前就聽說了《快速閱讀》這本書,但是一直并未下決心去讀。有不少人說過,看書要像吃飯一樣,細嚼慢咽、反復品位才能理解得深刻準確。這也許是我長久以來看書慢的接口,因此也讓我對“快速閱讀”持有懷疑態度,這次終于下定決心至少先讀一讀。
抱著質疑、批判、好奇的心情,開啟了閱讀,因為后面的訓練過于枯燥,就沒有完全練習。書中所講的提升快速閱讀法,似乎只對“字母拼讀類”語言有效。以英語為例,文章中,由于字母的大小寫、字母的高度錯落有序,利于眼睛捕捉作為停頓點,甚至可以將整個單詞作為一個圖像符號進行記憶,從而實現高速閱讀。但中文方塊字高度一致,因此書中講的方法似乎幫助不大。
盡管如此,這本書仍給我很大的啟迪:
《快速閱讀》的作者托尼•巴贊(思維導圖的發明人),在書中說,適當提高閱讀速度,用平時與人聊天的語速,來閱讀是比較合適的。有研究成果表明,人類用耳朵聽到的信息,比用眼睛看到的信息更容易記憶,這是為什么?其實也是因為,人腦適應以正常語速接收并處理信息。
當眼睛以較慢的速度來閱讀時,就像有人用很慢的語速在耳邊說話,想想看這是什么樣的感覺,很像催眠有木有??跟搖籃曲的效果差不多了。這也許就是不少人跟我一樣,書看得很慢,看不了一會兒就犯困的原因了。
二、不要拘泥于文字上的只言片語
之前,我有個習慣,看書時遇到生僻的字詞,就要隨手查查,不然心里不踏實。以前認為這是一個嚴謹的習慣,其實這是個不利于閱讀的壞習慣。讀書是為了理解書中的內容,而不是研究文學或語法,沒有必要
逐字逐句的去理解。
就像跟朋友面對面聊天時,并不需要聽清每個字,就可以理解對方講的什么意思。還記得上聽力課,老師一直反復強調過,個別單詞沒聽清、不理解不要緊,繼續聽后面的,通過上下文關系和語境,去理解整句的意思。文字只是知識的載體、傳播的途徑,但不是知識本身。拘泥于文字的細枝末節,就是走入了歧途。
三、看得再仔細也會遺忘
專家研究證明,即使是系統學習過的知識,經驗4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也會遺忘80%以上。當然,通過一些合理的復習方法,可以記得久一些,但長時間不用終歸還是會忘的,這是人腦自我保護的方式。也有專家說,這些遺忘的知識存儲在大腦皮層的褶皺中,通過外界事物的刺激,還可以再喚醒。大腦對于感興趣的內容記得很牢,記得上學時看小說,因此劇情吸引,看得非常快,有些情節卻至今記憶猶新。這估計得益兩點,一方面是有興趣,另一方面是看完后跟朋友們交流過,加強了記憶。
要想記憶力持久一些,學習過的知識要經常與人交流,給別人講解的過程,不僅僅復習的過程,還是大腦對知識梳理消化的過程。讀書后整理一份筆記或者寫寫讀后感,效果也與朋友交流類似。如果想記得更久,就需要把學來的知識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去,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知識才能成為自身的一部分。領域專家之所以記得住眾多專業知識,就是因為工作中經常用到。既然看得快慢都要忘記,每本書都仔細地看就不劃算了,不如先粗略地看一遍,對于有興趣、有價值的內容,可以再多看幾遍。這樣即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系統全面的了解一本書的內容,還可以加深記憶。
四、閱讀不是為了記住
記得有位朋友總問我,讀書那么快,能記住嗎?我先是愕然,為什么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記住,繼而是釋然。于我而言,讀書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去感受作者想要帶我進行的思維之旅,讀書最大的益處不是記住多少知識,而是激發共鳴、想象力和靈感。除了需要精讀的書籍,我之所以認為快速閱讀對是有效的,是因為讀書過程我只為感受,不為記住。
五、寫在最后
通過《快速閱讀》的介紹,我調整了自己的閱讀習慣,
閱讀速度和效果得到改善:
1、選擇一個舒服但不過于放松的姿勢來讀書,可以使注意力集中,如果半躺或爬著,很容易犯困,眼睛也容易疲勞。這有點兒像參禪,身體放松,精神才能放松,精神放松則會讓身體更加放松。
2、選擇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讓自己除了看書外做不了其它事的環境,對于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分心的人比較有幫助。記著,一定要遠離網絡、手機、遠離微博,它們是精力集中的宿敵。
3、不要花心,每次只看一本書,看完后再換下一本,不要多本同時看。看書時,有意識地加快速度,久而久之,閱讀速度就會提高。
4、每次先看序言和目錄,然后把書大致翻一遍,對整本書的內容與結構有大致概念后,再從頭閱讀。看完一遍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回頭再看一遍,復習時,不要從第一頁開始,只看有疑問的章節就可以了。
5、讀后整理筆記或寫讀后感,對腦海中的知識進行梳理,是強化記憶的好辦法,將短暫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必須將看到聽到信息,用自己的言語轉化。這條我也沒做到,爭取從這本《快速閱讀》開始吧。
作者:冒小冒
來源:知更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