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有學友看了我很多期的Xmind思維導圖制作經驗分享,這個系列專題,目前來說,已經接近尾聲,在本篇文章里,想和大家聊聊我和思維導圖的故事。
我與思維導圖故事的起源
我對思維導圖的癡迷并不是從Xmind開始,而是起于更早的大學時代。那個時候的我很喜歡研究與學習有關的學問,偏偏從學校圖書館里發現了一本講思維導圖的書,然后便自己嘗試用手畫,不過那時的我因為并不喜歡畫畫(因為自己是個畫渣),所以大多時候是用自己的黑、藍、紅色水筆畫知識結構圖。
沒錯,是知識結構圖。
那個時候的我對思維導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形式階段,即思維導圖就是從中間劃分多個分支,每個分支通向不同的內容,這些內容通常是圍繞中心主題的多個大分類,就像一個總分的
知識結構圖。
以至于后來同室友說起思維導圖時,室友問我,思維導圖與知識結構圖有什么分別,我便直接懵了……
多年以后,才領悟——知識結構圖只是一張絕對客觀的展示圖,思維導圖的目的則是思考,是自己的思維。
思維導圖與我的故事發展經過
真正讓我重新拾起思維導圖,始于閱讀
《聊齋志異》。到底是怎樣的初衷讓我開始閱讀這本被身邊人稱之為“鬼怪”小說的名著,我已經忘了。
只是因為素來喜歡歷史,當在小說中讀到許多與真實歷史相關的內容時,我便去查詢了相關的歷史,后來,隨著閱讀的不斷展開,發現整本書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內容或明或暗地提到了正史中的人和事,便突然起了心思,想要把這些故事中的歷史串聯起來,我也確實這么做了,至今,360的網頁收藏里,躺著諸多我查詢各種記載時的網頁,然后,我驚喜地發現,一些獨立的故事,如果不看注解,并不會有什么,而一旦看了注解,發現誰是誰的至親,誰的身上又發生了什么事,將所有這些故事串聯起來之后,便是一段完整的歷史時間線。
這些時間我如何去記錄呢?用紙筆,不,空間不夠,我希望我記錄下來的內容,但凡有關聯的,都可以在同一個頁面展示,而且,當時,整本書我并沒有看完,后期肯定還要修改,所以,我只能選擇用電子文檔,于是,當時我的選擇是Word。
Word文檔可以建立表格,同樣能夠滿足我建立列表的需求;然而,這種滿足只持續了一段時間,便被打破了。
此前,我是僅僅用歷史事件的前后來給這些故事分前后的,如《聊齋志異》里明清的政治變革、幾次農民起義、三藩之亂等,但許多故事中,這些事件是以“配角”形式出現的,故事本身還有另外要凸顯的故事主題,于是,當我想要讓一個故事同時隸屬于兩個不同的主題,顯然Word里的表格便不是最合適的選擇了。
因為Word里無法將兩個內容建立聯系,雖然有【自選圖形】可以用,但畢竟頁面會顯得很亂,尤其隨著文檔內容的日益增多,要讓所有的內容能展示在同一個頁面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Xmind類的思維導圖可以做到嗎?
對于當時的我來說,可以建立聯系,指示兩個相隔遙遠的條目之間的關系,Xmind確實是很好的選擇,而且頁面的排版也比較養眼,不會因為內容越來越多就顯得混亂。于是,我拿起Xmind,第一次在電腦上制作電子思維導圖。按照我的想法,將《聊齋》按照不同的角度分類別,地理位置、時代時間是我這一時期的主要劃分依據。
然而我低估了《聊齋》的故事層次豐富程度,全書400多個篇目里,有超過一半的故事有明確的省份指示,還有許多故事同時牽涉到多個省份,如有某省人在另一個省生活,中間又去過其他的省份;在時間的劃分上,除了年代的指示外,還有諸多節慶的指示,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而后,我又突發奇想地想到了其他的類別劃分,比如,哪些故事是在陰天發生的,或者是在雨天發生的,哪些故事是在宅院里發生的,哪些故事是與墳墓有關的,哪些故事是斷案相關的……
或許你會覺得我的做法有些匪夷所思,大概出于熱愛,也或許是想要通過這些或深或淺、或明或暗的依據去探知作者的寫作情路,所以盡管這項工作很花費時間,但是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依舊做著。
雖然現在已經停止,而且這項并沒有完成,原因是,工程量太龐大了,我的電腦直接很傲嬌地罷工了。我不能說Xmind有什么問題,只能說自己沒有注意到軟件的承載能力,一直想要推出的如何用Xmind處理大型導圖的文章一再流產,只能說這是一個不成熟的探索案例,但我不會停止。
寫在最后
這就是我與思維導圖的故事。相信每一個學習思維導圖的人都會有與思維導圖的美麗的故事,因為有需要,所以會努力,因為付出了努力,所以更加美好!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王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