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王陽明,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且精通儒、釋、道三教,文治武功,無所不通,年紀輕時便聲名遠播,但如果提到他的父親,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其實王陽明先生的父親王華也是一位飽讀詩書、文采斐然的人。
這一年春節,剛好縣城里舉行盛大的迎春活動,好不熱鬧。城里的孩子們都歡歡喜喜地去到街上觀看,但王華依然在家里正襟危坐,勤奮讀書。母親岑氏看了,心疼地說:“孩子啊,你可以先出去看看熱鬧,回來再讀書不遲。“
王華起身,朝母親拱了拱手,恭敬地答道:”母親,孩兒以為去看這迎春的活動,不如看書來得有用。“
岑夫人聽了,嘴角泛起一絲微笑,十分欣慰,心想:“這孩子日后成就不可限量。”
從這之后,便送王華入私塾讀書。在同學中間,王華有超凡的記憶力,所讀之書能
過目不忘,同學所讀經書,能過耳成誦。到了王華十一歲時,便開始跟鄉里的塾師錢希寵學習作對聯,作出的對子往往很工整。
一個月之后學作詩,又過了一個月學習寫文章,也經常能寫出一些驚人的詞句。僅僅過了兩個月,王華寫文章的能力十分了得。雖然同學們都比王華年長,但水平卻都在王華之下。錢先生對王華的進步十分吃驚,暗自嘆道:“唉,這樣以來,一年之后我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教給你了。”
一日,王華跟同學們在私塾讀書,剛巧碰上新上任的縣令大人出門會客,一群人從私塾前路過。這縣令的排場不小,不僅后面跟了一大班子的隨從,前頭還有人鳴鑼開道。
同學們聽到了動靜,都爭著想去外面看個究竟。可只有王華一人,依然靠著書桌,大聲地朗誦著圣賢書,聲音清脆響亮,直傳門外。錢先生聽到之后,怕他惹出事端,忙制止道:“別這么大聲,你沒見知縣路過這里啊,你不怕嗎?”
王華聽后,淡淡一笑,說道:“知縣也是人啊,我怕從何來?況且我讀的是圣賢書,何罪之有?”錢先生聽后,暗暗對王華贊許不已。后來錢先生將今日之事,跟王華之父竹軒翁王倫說起,不由得對其贊道:“令公子有如此胸襟氣魄,實非常人啊。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1480年,35歲的王華浙江鄉試中考中“亞元“,即舉人第二名,原本王華應為第一的,不過在答謝考官時,因王華身著白衣,被考官認為不成體統,故降為第二名。第二年,會試中王華名列三十三名,殿試時,被皇帝欽點為第一名,狀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書。
古人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我想部分來自天生外,更多的還是與后天的大量閱讀、廢寢忘食飽讀詩書分不開,如今,我們很少有古人那么多的時間去閱讀,但這并不會阻擋一顆熱愛閱讀的心,因為我們可以借助科技時代的
速讀記憶專業訓練工具,學習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在有限的時間里一樣可以提升閱讀能力,達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