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研究人員主持,涉及2000名18歲~60歲人的研究發現,腦力達到最高水平的平均年齡為22歲,從峰值期開始,腦力最大降幅出現在27歲。
臺灣《康健》雜志刊文稱,從峰值開始,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每年下降1%,理解新知識的能力衰退0.5%,這些變化人們通常在40歲左右才意識到。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還發現,男性比女性腦力衰退的速度更快,65~70歲男性的腦力衰退為9.6%,同一年齡層的女性則衰退7.4%。
那么,40歲后該如何保持大腦“清醒”呢?該雜志援引多位權威腦神經、認知心理及營養專家的話,提出“健腦、養腦”的全新觀念,包括思維模式、營養學、運動等六大方面。
六方面助你“健腦、養腦”
最簡單的訓練方法就是學習。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及沙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都證明,大腦是可以訓練的,最簡單的訓練方法就是學習。就像身體需要運動一樣,學習就是腦的體能活動,它能使腦細胞更活躍更健康。
每天來點“
腦部有氧運動”。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理學家卡茲及曼寧提倡大家每天多做“腦部有氧運動”,不管吃飯、工作、購物、休閑等,都可以來點新變化,為自己創造一些全新的經歷,引起知覺注意。
多吃樸實的食物。紐約西徹斯特醫學中心神經醫學部主任隆巴德認為,營養是“主宰”腦健康的主要因素,適當飲食能使腦和免疫系統達到平衡,避免神經系統疾病。如果大腦有足夠的營養物質,其衰老進程也能減緩。
適當運動改善記憶。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過去不運動的人在每周做完3次每次45分鐘的快走運動后,注意力、
記憶力等都得到加強。
給大腦放松“排毒”。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大腦也需要“排毒”。美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瑞司塔克博士提出,“保養”腦力,絕對不能忽視對壓力的管理,因為長期的壓力,會使腦部釋出自由基及壓力激素等有害腦細胞的物質。
保持與不同年齡層社交。瑞典一項針對老人的研究顯示,單身、獨居是加速大腦衰老的危險因素,與子女關系不好的老人大腦衰老得更快。而積極的社交關系能對大腦產生有效刺激。
(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