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西方無數文學作品都曾描述過這樣的情節—— 一個經受過嚴重挫折的人,由于記憶太痛苦無法忍受,大腦自動把相關的
記憶“封存”起來,使人完全忘記了那段痛苦經歷。這種癥狀在醫學上被稱為“創傷性失憶癥”。
最近,美國研究人員開展大量研究工作,希望能從十九世紀以前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找到有關創傷性失憶癥的描述,結果一無所獲。他們在研究之后得出結論:所謂的創傷性失憶癥其實是一種與文化相連的“癥候群”,是西方文學在十九世紀某個時段創作出來的產物。
●十九世紀的文學產物
這項不同尋常的研究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哈里森•波普主持。波普表示,以莎士比亞、荷馬和其他許多十九世紀之前的作家為例,他們在作品中曾經描述過多種心理失調癥狀,包括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波普認為,由于文學藝術的靈感源自生活,因此可以推斷那個時候在現實生活中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已經出現。
但是,波普領導的研究小組對1800年之前的歐洲語言、阿拉伯語言、梵文和中文的作品進行廣泛的搜尋,結果沒有找到任何關于創傷性失憶癥存在的有力證據。
●一千美元征求反證
目前,波普小組還面向全球懸賞1000美元,征求能夠反駁他們這一結論的證據。但至今沒有一個例子真正具有說服力。
美國海軍學院英語語言學教授邁克•帕克表示,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關于創傷性失憶癥的例子在西方文學中開始“繁榮”。其中一個最著名的例子是查爾斯•狄更斯在1869年出版的《雙城記》。書中描述莫奈特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18年,但是他一度完全不記得這段痛苦經歷。
事實上,醫學界目前對于創傷性失憶癥仍然存在很多爭議。在過去二十年,很多人向醫生表示他們突然恢復了有關童年痛苦經歷(尤其是受性侵犯的經歷)的記憶,但是其中很多記憶最后被證明是虛假的。
波普強調,即使創傷性失憶癥源自文學創作,但是它與生理因素引起的精神失調癥同樣“真實”——兩種癥狀的患者可能承受同等的痛苦。
實際上,很多專家認為所有的精神失調癥,包括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都蘊含文化意味。例如,人們表達精神痛苦的方式受其文化背景的影響。
●反對聲眾
波普的研究結論在學術界引起了不少反對聲音。一名反對者表示,創傷性
失憶癥和其他精神失調癥一樣擁有充足的科學依據。布魯克林學院的心理學家馬修•埃德里表示,他經過實驗證明人的記憶確實有延展性,人們恢復對遙遠事件記憶的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加強或者減弱。
埃德里認為,波普研究成果引發的爭議,其實體現了現代精神病學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之間不同取向的矛盾——前者強調對病人癥狀的治療,而后者則主張探詢病人過去的經歷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