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是“閱讀過”的最好證明,也是對知識的吸收與消化過程。怎樣多角度制作閱讀筆記,讓閱讀筆記層次豐富,具有深度。在本篇文章里,我以《聊齋志異》為例,談談我的看法。
談到《聊齋志異》,很多人都認為它就是一部講“神妖鬼怪”的書。至少我身邊的不少朋友都這樣說。但是,僅僅只是如此嗎?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大致談到過《聊齋志異》里真實的地域、歷史年代、歷史人物,如省、市、縣的地域劃分,如明清時代的時代變幻,如蒲松齡筆下的一些在正史上可以查詢得到的真實史實人物——孫琰齡、王士禎等,這便是從地點、時間、人物三個角度對《聊齋志異》進行的劃分。
《聊齋志異》是作者鳴己之志的一部作品,在作品的開篇,便用《考城隍》表明了作者寫作的初衷和作者自己的內心志向-“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是作者“賞善罰惡”思想的體現;“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意思是說只要有花有酒的地方,就算時令不是春天,也和春天到時一樣。雖然無燈無燭,但是只要有明月照耀就可以。(本句注釋來自網絡),這是作者自己人生追求的展現。這兩句,都是我很喜歡的,也是我認為的,《考城隍》篇里的兩個“點睛”之句。
于是,從“點睛”的角度,《考城隍》篇里就可以摘出這兩個經典的句子。
接著,本篇文章里的多個人物里,有主角宋燾(作者“姊丈之祖”),有關壯繆(關云長關羽)。前者是與作者蒲松齡本人相關(本人的生活交際圈),后者“關羽”這個忠義的精神領袖,也在《聊齋志異》全書里出現過多次。所以,從“人物”的角度,就可以摘出“作者‘姊丈之祖’-宋燾”和“關羽”這兩個人。
再接著,從“年代”的角度,作者生活在1640-1715年,作者“姊丈之祖”,一定是生活在明朝末年的人。就可以摘出“故事年代-明末”這個標簽。
于是,迄今為止,《考城隍》里就有了三條筆記:
“點睛”之句:XXX;
“年代”:XXX;
“人物”:XXX。
然后,《考城隍》篇里有這樣一個詞“瓜代”,是“及瓜而代”的省略,出自《左傳•莊公八年》。原意是“到來年吃瓜的季節使人替代”,后便稱“官員任職期滿由他人接任”為“瓜代”。所以,這可以算是一個“典故”。
于是,我們便有了關于本篇的第四條筆記-“典故”。
以上是對單篇文章的閱讀筆記,除了對單篇文章做筆記,我們還可以對多篇文章做專題筆記。
如上面,我們有提到過“典故”,那就可以將《聊齋志異》里的多個典故都摘出來,還有成語、名言、歷史大事件等等。
如明清大變革時期的許多戰爭劫難都在《聊齋志異》里有所體現,如明末李自成起義、北兵入山東、清初姜瓖之變、謝遷之變、于七之亂、三藩之亂等等,都可以專門列出來做個獨立的專題。哪些篇目提到“謝遷之變”,哪些篇目提到“三藩之亂”等等。
還有,《聊齋志異》里還有很多篇目發生在不同的節日-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發生在不同的地點-宅院、旅館、野外、寺院,發生在不同職業的人身上,如商人、文人、農人、世家子弟等等,作為對《聊齋志異》有濃厚興趣的我來說,我都可以把這些單拉出來做閱讀筆記,將不同的篇目分類整合起來,這是專題類別的閱讀筆記。
在這兒,我的建議是,做閱讀筆記的時候,先想好你做閱讀筆記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是你的
個人興趣;你需要記錄什么,還是你想要記錄什么。然后按照你的目的,不必貪多(尤其是對于名著類的大塊頭兒),一天一個小目標,一周一個中目標,一步步去完成它。
好了,以上就是我以《聊齋志異》為例,對多角度制作閱讀筆記方面的一些想法。總結成一句就是-角度是方法,
目的才是王道。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王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