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相對于高中來說,在學習上最明顯的一個不同之處就在于學習是否具有自主性,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使學生能夠愛上學習、努力學習,并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既然自主學習有如此“強大”的功能,那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們該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呢?
首先,要目標明確。志存高遠是自主學習的動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自我實現是人的需要中的最高層次,一個人只有當高級需要得到滿足時才能產生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從而得到一種鼓舞力量。
為考試學習,對于有十幾年應試經驗的大學生來說,實在再簡單不過。但是,僅僅是為了考試而學習,這種學習的動力往往不夠強大,并且一旦沒有考試,學習的動力就會不足,就會不知所措,甚至迷茫。相反,如果一位大學生樹立為國家、為社會而學習,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學習,為中國信息產業的崛起而學習的目標,那么他就會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與此同時會不斷產生進取的愿望,而這種愿望正是產生自主學習強大動力的源泉。
其次,合適的
學習方法以及量力而行的原則是自主學習的策略。有了需要和可能,通過提供必要的學習途徑,掌握方法,使自主學習不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且能得到實質性的保證。
做為一個在校大學生,剛開始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制定一套符合自己特點的自學計劃,邊執行邊校正,最后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還要量力而行,自學不怕起點低,但也不要好高鶩遠。如果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而選擇高難度的題,結果往往是望著天上的星星,卻掉進底下的坑里。這就好像是用一只蠟燭去燒一壺冰水,直到蠟成灰淚流盡也難以沸騰。
最后,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是自主學習的保證。想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想在某一個專業上有所創新,沒有經過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和積累往往是達不到的,因此,在自主學習上我們要有“耐得住寂寞,樂于坐冷板凳、敢于吃苦”的精神準備。
另一方面,學習內容要有連續性,自學首先應該注意統籌規劃,按照先易后難,由淺入深的安排學習內容。同時應該明白,建造知識寶塔是一項巨大而繁雜的工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憑三分鐘熱血或者一曝十寒,是難有所成的。淺嘗輒止或見異思遷也是自學之大忌,一定要養成持之以恒的好習慣。
良好的自主
學習習慣,會使人受益終生。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所以我們要堅持、持之以恒的去培養這種能力、這種習慣。好習慣會使我們終身受益。